在多重压力之下,2024年中国经济走过了“很不平凡”的一年,成绩令人鼓舞。
作为中国经济工作的年度风向标,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备受关注。其中,要求2025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打好政策“组合拳”;强调稳住楼市股市,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并确定2025年要抓好大力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等九大任务。
对当前经济形势怎么看?2025年经济工作怎么干?我们推出《向上·看2025》专题报道,邀请监管部门、知名学者和领军企业家共同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出的信息和对2025年经济的信心。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统部署2025年九大重点工作,其中提到“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等。
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发展处于领先地位。近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唐建国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北京是国内人工智能发展的策源地,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仍处于初始阶段,后续还有许多应用,具身智能将成为人工智能大模型下一个发展路径。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唐建国。受访者供图
北京是国内人工智能发展的策源地
新京报贝壳财经:相比2023年提出的“要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到2024年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从发展到行动,以及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如何看这一表述的变化?
唐建国:“人工智能+”在2024年全国两会首次被提出,这是在“互联网+”基础上进一步聚焦方向,并在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互联网1.0主要涉及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互联网2.0更多地涉及移动互联网,随着社交平台和电子商务发展,互联网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互联网3.0发展指明了方向。
“人工智能+”互联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不是简单的词语变化,发展人工智能需要算力基础设施的支持,包括用于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的算力,应用过程中的推理算力,以及一系列高质量的数据集,通过学习提升算法的精准度,使其更加实用。
例如在教育领域、医疗领域和金融领域,需要行业知识和经验,“人工智能+”真正落地,既需要计算机人工智能科技人才,也需要教育、医疗和金融专业的人才。通过工程化协同攻关的方式,打造一个个真正的落地场景。
新京报贝壳财经:从大模型到应用,目前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整体发展如何?北京AI大模型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北京市针对AI大模型产业做了哪些工作?北京下一步如何部署“人工智能+”行动?
唐建国:北京是国内人工智能发展的策源地,拥有人才、科技、资本、场景和数据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例如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率先开展理论研究,代表性企业抖音、百度和快手都推出大模型产品,还有许多创新型中小企业,如智谱华章、月之暗面、百川智能都各具特色。
2024年是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元年,无论是资本投入还是产业发展,都是非常关键、竞争激烈的一年。总体而言,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仍处于初始阶段,后续还有许多应用。例如在政务领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出了亦智大模型。
建设未来产业育新基地 政府投资基金发挥逆周期调节的作用
新京报贝壳财经:科研落地转化离不开资金帮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壮大耐心资本”。关于未来产业的发展,北京经信局如何适度引导资本,更耐心地对待新兴产业?
唐建国:北京市在全国创造了北京样板,为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支持作用,加速培育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北京市设立了信息产业、机器人、先进制造和智能装备、绿色能源和低碳、人工智能、医药健康、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的8只政府投资基金,新设初始规模达到1000亿元。
新设基金将以支持关键技术攻关和创新产品产业化、激发产业活力、打造高效产业生态为导向,重点支持上述领域战略性、前沿性、关键性股权融资项目。
8只政府投资基金基本上都是由财政资金支持,基金初始存续期达15年,体现出政府投资基金加速培育长期耐心资本的特点;产业投资也有波动,当市场降温时,基金会及时填补市场缺位,发挥逆周期调节的作用;基金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投行模式,是支持北京未来产业发展非常重要的举措,取得了很多成效。
新京报贝壳财经:北京市经信局积极部署未来产业,印发了《北京市未来产业育新基地建设方案》,目前育新基地建设如何?有哪些创新点?起到何种效果?
唐建国:2024年创新地提出了建设未来产业的育新基地,并且发布了首批10家育新基地。最近已经陆续挂牌了,这些育新基地的定位不同,涉及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结合未来产业政策进行落地,起到资源聚集的效果。基地最大的创新点在于链接产业上下游,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合作效率,同时也能为企业提供所需的公共服务。
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正朝着多模态方向发展
新京报贝壳财经:具身智能(或人形机器人)作为北京未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已有国地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天工”和产业集群,目前北京市机器人产业规模如何?各区机器人产业发展如何分工?如何评价当前具身智能(或人形机器人)发展?
唐建国:北京市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在2024年发布了促进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政策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围绕人形机器人,包括大脑、小脑、本体等方面,将优势资源和发展方向有机组合,对外释放了非常明确的积极信号。各区发展方向有差异,有的偏向软体,有的偏向整机制造,未来产业空间很大,并非一个区能独立撑起。
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坐落在经开区,由经信局牵头组建的产业创新中心,给予了发起阶段的资金支持,管理团队和核心团队都来自国内优秀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企业,天工是一个人形机器人,不仅能够行走,还能跑步,目前每小时的速度能够达到10公里,应该算是比较好的水平。
天工平台正在不断迭代,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不仅需要自己发展,还需要形成大模型训练必不可少的数据集,朝着具身智能方向发展,对灵魂与机体有机结合,需要在实验室进行测试验证。每年举办的世界机器人大会面向全球,需要整合资源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人工智能发展不断演进,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从语言领域突破,ChatGPT是大语言模型,正朝着多模态方向发展,称为多模态视觉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发展方向就是具身智能,具备人的智慧、感知世界、认识世界以及决策判断能力,具身智能将成为人工智能大模型下一个发展路径。在各种形态中都能具备智慧化能力,单一的智能被称为单体智能,未来还有群体智能,即一群不同样貌的机器人之间会进行操作和互动,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新京报贝壳财经:2024年,低空技术备受关注。市经信局印发了相关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北京市发展低空技术有哪些优势?目前成效如何?
唐建国:我们对低空技术的认识不断深化,代表了未来能够看到的商业模式和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北京要抓住产业发展变革的机会,技术创新、制造和应用等都是低空技术产业的组成部分。结合北京自身的功能定位,更适合科技创新,包括技术研发、设计制造等。
新京报贝壳财经:当前,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北京市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目前,北京市专精特新发展情况如何?
唐建国:目前我们北京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实现了“双破万”,市级专特精新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专精特新企业的总营业收入突破了1万亿元;此外,国家级专特精新“小巨人”企业突破了1000家,连续三年保持了全国“小巨人”第一城的地位,取得成绩的背后是北京市近些年持续围绕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新京报贝壳财经:2024年12月31日,《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表决通过,将于2025年4月1日施行。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也将顺势扩容,未来如何构建高水平自动驾驶车辆测试管理体系,为交通治理贡献可复制的北京经验?
唐建国:这是北京市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必然趋势,也是从示范试点进入依法开展产业的新阶段。条例体现了“发展”和“安全”两手抓,既兼顾当前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的需求,也为未来留出空间,重点在自动驾驶技术创新、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上路通行管理和安全保障等方面作出了规定,为L3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汽车市场主体提供清晰、透明、可预期的制度规范。
同题问答: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对2025年中国经济走势有何预测?你认为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
唐建国:通过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充满信心。一方面我们拥有国内大市场,国家层面出台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其他产业政策进行调控,这对产业发展是政策性利好。
就北京而言,近几年北京聚焦城市战略定位,实施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疏解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产业,围绕高精尖打造新质生产力,布局了一系列重大项目,预计在2025年继续发挥支撑作用。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对2025年有哪些新期待?
唐建国:期待北京作为大国首都围绕城市战略定位展开工作,产业发展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挥首都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