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24年,人工智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人类生活。专家认为,未来3至5年是AI技术快速迭代的重要窗口期,AI与人的关系将更加紧密,我们可以大胆想象它即将到来的新飞跃。
——助力星际探索。
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中国航天人在不断书写太空旅行的辉煌篇章。AI技术正在成为航天领域的重要推手,为复杂任务提供强大助力。
在中国空间站的任务中,AI驱动的微波雷达确保了天舟货运飞船与空间站的精准“牵手”;基于AI的实时数据分析、关键特征提取与早期预警,帮助航天器“自助”完成健康监测,得以在复杂多变的太空环境中实现长期稳定运行;“卫星智能工厂”实现了从总装到测试的全过程自动化,进一步推动我国航天器制造的批量化与高效化。
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公布的首批科学影像图。 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在深空探索方面,AI技术也展现超凡潜力。天问一号任务中,祝融号火星车通过AI驱动的探测仪器,对火星地表进行了多光谱、高分辨率的探测。
2025年,神舟二十号、神舟二十一号、天舟九号等计划再探寰宇;此外,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登月航天服、载人月球车……锚定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的目标,各项研制建设工作正在全面推进,AI技术必将在筑梦九霄的征途中再立新功。
——赋能工业“智”造。
在哈电集团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高压电机数字化装配车间,机器人手臂来回转动,库房里一排排即将发往各地的电机整装待发……在“数智化”大潮中,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集聚的一批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开拓着关乎国家产业安全的新赛道。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显示,全国已建成近万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在钢铁厂房,六轴机器人、桁架机器人以及AGV小车穿梭其间,成千上万个传感器如同隐藏在生产线深处的“智能神经元”,精密监控测算每项工作;在能源行业,大模型通过学习能源行业的经验、规则等,成为“电博士”和“数字调度员”,辅助做好电力运营……
AGV小车搭载叶片部件行驶在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的叶片加工无人车间。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未来几年,随着AI算法的成熟和数据量的增加,AI有望在制造业中实现更广泛的自动化应用,甚至实现无人化生产。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4年)》认为,随着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向纵深发展,人工智能在实体经济中的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并加速向生产制造环节渗透,助力迈向全方位、深层次智能化转型升级新阶段。
——重塑生活方式。
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一款心脑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不仅能精确导航,还能减少放射性辐射对医生的伤害。
“许多复杂的手术变得更加高效。”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市祺说。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一款心脑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顾天成 摄在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AI结合虚拟现实技术,让因为保护不能开放参观的墓室壁画变得触手可及;在很多乒乓球训练基地,运动员的击球落点被精准识别,运动员的竞技表现有了提升空间……
商家通过大模型生成商品详情、图文营销素材,加强销售转化;快递小哥通过智能提示和操作,提升配送和揽收的效率;智能问诊提供专业有温度的咨询服务,为医生推荐治疗方案……越来越强的大模型,丰富着AI的应用场景,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推动科研裂变。
2024年诺贝尔奖揭晓激起了“诺奖属于人类还是人工智能”的讨论。
“AI的深远影响才刚刚开始。”正如人工智能领域科学家李飞飞所说,从人工智能驱动的蛋白质功能机理探索和理性设计,到基于人工智能的药物发现和药物优化、酶改造与生物基化学品的生成,再到科学育种与气象预测,人工智能有望帮助科学家更快、更多地获得科学成果。
诺贝尔化学委员会评委邹晓冬表示,技术与基础科学的交叉融合未来将成为常态,而人工智能技术作为这一融合过程中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将推动科学研究不断突破传统框架,实现更加深远、更加广泛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