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2024中国报业传媒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大会在上海开幕。会场所在的锦江小礼堂内,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扑面而来。
“这个学期,我在课堂上做了一组对照实验,一组学生将AI(人工智能)工具融入选题、大纲、脚本、包装等新闻产品的各环节,另一组学生则不使用AI,两组学生的作品相互比较。”在主题对谈环节,复旦大学教授张志安公布了课程结业的成果——AI在新闻生产中的提效显而易见,但两种新闻产品是无法被AI替代的,其一是“带着洞察的眼光到达现场”,其二是“基于情感的创造力”。
当前,AI技术正加速渗透至千行百业,新闻传媒行业更是“排头兵”。“拥抱AI不是一道可有可无的选择题,更不是一道锦上添花的附加题,而是一道关乎媒体安身立命的必答题。”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李芸如是说。
2024中国报业传媒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大会由中国报业协会、上海报业集团主办,上海市报业传媒行业协会、上海市互联网业联合会联合主办,黄浦区委宣传部协办,澎湃新闻、中国报业协会行业报分会承办。
AI重新定义专业门槛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新闻内容生产?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总工程师王资凯跳出媒体视角,从技术层面给出了两个重要指标:内容生产的效率和内容传播的速度。
相较于常规的文字写作,视频产品是当下媒体融合转型的重点方向之一,但是视频需要的人力、精力和财力的成本却远高于文字,于是不少媒体都将目光转向了AI大模型。
以热点新闻播报视频为例,传统主播出镜加素材收集等方式剪辑视频,小型团队视频制作周期一般在三天至一周左右,后期配音也耗时耗力,制作出的新闻视频往往也会由于事态发展而失去时效性,不再具备播出的价值。四川日报社基于旗下智媒大模型,采用AI数字分身播报,则可将制作周期缩短到一天甚至几个小时,参与制作的人员也更少,更容易紧跟时事。如今,川观新闻数字记者数量扩大至41个,数字记者生产的内容目前自有平台播放量超过3000万,全网触达量超过8000万人次。
上海报业集团也是数字人试水的先行者。经过一年半的探索和实践,上海报业集团已经拥有了300多套虚拟数字资产,打造的70个数字人遍布旗下各家媒体,既是70位主持人、70个量身定制的节目栏目,同时也是70套全流程、智能化、自动化的融媒生产工具。
在新闻实操过程中,图片版权管理也是行业的“老大难”。以第一财经为例,摄影记者日常拍摄的照片加上另外采买的版权图片,数量超百万张,但此前仅靠摄影记者人工添加标签,实际使用中编辑团队经常反馈找图很困难。针对这一痛点,第一财经基于AI大模型研发了一财智能图库(SGS)管理百万张版权图片。不仅能帮助图片编辑快速找到所需配图,还可为图片素材入库增加了基于大模型的快速标注,未来还计划增加视频素材的识别和搜索。
新闻内容生产要提效,新闻传播更要提速。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界面财联社早在2022年开始启动AI赋能财经信息传播的调研,并借此抢占市场先机。使用大模型辅助后,财联社已经陆续实现基金、A股上市公司、A股互动易、港股、债券、科创投融资数据等多个公告场景的自动写稿,准确率达98%以上,每个交易日信披类快讯产出提升3倍,发布速度从3分钟缩短到30秒。
“除了新闻写作和资讯播报,我们还能看到AI赋能的更大空间。”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现场展示了一段AI文生视频,无论是细节把控以及画面创意都堪称专业,“拍一条这样的视频,传统广告可能要几万美元,互联网广告要几百美元,如今AI技术的成本只有1美元。”他认为,AI正在重新定义专业门槛,传媒行业面临危机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2024中国报业传媒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大会现场。
AI赋能要“为我所用”
内容为王、渠道为王还是技术为王?这是一个贯穿于媒体融合改革的灵魂之问。上海报业集团的答案是:“为我所用”是AI赋能根本目的,拓展新场景、实践新应用,最根本的是巩固和扩大复杂舆论生态下的主流媒体影响力。不为用而用、不贪大求全,不“唯技术论”,一切要以“管用、实用、好用”为目标,以“我”为主,脚踏实地,稳扎稳打。
“好内容不拘泥于容器。很多人在考虑要不要转型做短视频,但是在我们的视角看来,文字、图片、视频都是容器的一种,而好内容不拘泥于容器。”小红书副总裁、总编辑许磊在分享中多次强调了“容器论”,在他眼中,持续产生好内容才是成功的关键要素。
在新闻实践中,无论是渠道还是技术,最终仍要服务于新闻内容本身,这几乎成了与会人员的共识。
解放日报的AI工具“新闻魔笔”今年获得首届“浦源大模型系列挑战赛”二等奖,也是唯一获奖的新闻机构,属于行业内的技术标杆产品。但“新闻魔笔”并非只是技术层面的“好看”,更是服务新闻内容层面的“好用”。“新闻魔笔”不仅模拟策划、采集、编写、发布的整套新闻创作流程,模拟策划阶段可以帮助记者确定报道的方向和重点,模拟采集阶段可以帮助AI收集并整合相关线索,同时,AI还可以模拟采编人员的思考方式和写作风格进行内容创作……“‘新闻魔笔’还挺好用的,AI取的标题,能给我一些超出预期的灵感。”目前,“新闻魔笔”已成为不少一线采编人员的必备助手。
2024中国报业传媒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大会圆桌沙龙。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课题组《人工智能新时代新闻责任使命报告》显示,目前全球10.2%的媒体建立相应机制,将人工智能引入生产流程,41%的媒体正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鼓励和支持部分新闻业务板块应用AI技术。
AI在服务内容生产的同时,也带来了虚假、幻想等负面难题。许磊在小红书内容运营中发现,AI不仅能够生成好的内容,还可以监管内容,如今许多内容平台依赖大量人工审核内容,审核周期和准确性不尽如人意,而当模型智能提升至特定程度,AI内容审核和监管的准确率甚至能超过人。这一发现对新闻内容的安全生产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主流媒体的未来发展,AI技术无疑很重要,但要与互联网公司比拼技术,显然不现实。”人民日报客户端主编梁昌杰坦言,主流媒体想处于不败之地,需要回归媒体本身的属性,“把媒体的本职功能发挥好,做有时效的新闻报道、独家报道、独家观点以及现场内容,这些是AI做不到的,也是受众真正需要媒体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