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时代如何追求“真善美”?阿来、李明泉精彩对谈

AIGC行业资讯1个月前发布 zhang
15 0
AI技术时代如何追求“真善美”?阿来、李明泉精彩对谈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一份报纸走过的30年岁月,记录了无数人的人生故事,也吸引了文化界众多杰出人士关注的目光。12月18日上午,作为见证华西都市报创刊30周年非凡岁月的两位重磅的文艺名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主席李明泉,来到成都宽窄巷子见山书院,做客“与时代共振”华西都市报创刊30周年蜀地人文主题展“蜀地文心”沙龙,以“我们的灵魂需要美感”为题,做了一场精彩的对谈分享。
两位在文艺创作、评论上都卓有建树,成绩斐然。他们在对谈中,表现出对媒介变迁、技术更迭与内容创作之间的关系等多个领域有着强大的洞察力和深入的思考度。
AI技术时代如何追求“真善美”?阿来、李明泉精彩对谈
阿来
点赞华西都市报30年探索、创新历程
“媒体是难办的。这么多年来,公众对于新闻产品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需要崇高,需要引领,也需要美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当中,在日复一日的工作当中,家常的柴米油盐当中,人们还需要娱乐的轻松。所以,除了引导、教化的功能,市民类报纸还需要充分发挥促进娱乐、消费功能,成功吸引大众阅读兴趣。”
阿来首先梳理了一百年传媒变革的历史,尤其是报社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过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他以《新青年》为例,阐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白话文运动跟报纸、杂志等媒体发展之间有着非常深的渊源关系。包括鲁迅大量的杂文作品,都是最新发表在媒体上。
阿来肯定了华西都市报作为都市报行业标杆,在过去30年所做的种种敢于探索、创新的勇气之举,在成都的文化事业、产业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比如它对社会新兴产业的足够敏感。报纸作为广告载体,与一个城市经济、产业发展的关系。我们能从一张市民类报纸的广告内容的变迁中,看到一个社会产业结构调整、变化的敏锐迹象。
李明泉在分享中首先说,今天来参加这场沙龙,庆祝华西都市报创刊30周年,觉得非常亲切,也感到很荣幸。他说自己很早就对报纸有一种特别的情感,对办报纸有热情,“1993年,当时还没有都市报这种事物。我还跟我们单位打个报告说,愿意去参与办一份面向市民的报纸。后来因为我有新的工作安排,就没有去具体做这个事情。1995年,我看到华西都市报横空出世,就觉得这非常好。”
李明泉说,华西都市报的创刊,成为中国报业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30年时光生长,华西都市报已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标识、文化载体、文化渠道。同时,这30年恰好也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的30年。过去30年,这份报纸为我们的读者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在李明泉看来,读华西都市报好比是拥有三只眼睛去看世界,“第一只眼睛能看到,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件。第二只眼睛,能看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贴近民心的资讯。正是贴近老百姓这种独到独特的眼光,是华西都市报之所以能受到广大市民欢迎的最根本原因。另外,我认为还有一只独特的眼睛,能看到我们整个中国新闻传播媒体报业的发展轨迹。华西都市报的创刊引领了整个中国报业改革。”
AI技术时代如何追求“真善美”?阿来、李明泉精彩对谈
李明泉
深入观察新媒体平台与内容生产的关系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媒介技术创新迭代,加速了传媒生态变革。华西都市报如今已经成功融合转型成为封面新闻。阿来和李明泉也都从华西都市报的读者,成为封面新闻的用户。
身为文学评论家,李明泉注意到,互联网技术还催生了一个崭新的评论群体。那就是受众在网络平台上发表的个人评论,包括弹幕、留言、跟帖等等。“我发现这里面有一种特别机智的、妙语连珠式的、有感而发的评论,很有思想性和针对性。”
对于此次对谈的主题——“我们的灵魂需要美感”,李明泉深以为然,“帮助我们每个人的灵魂变得洁净、优雅、高尚、美好,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这句话说得非常好。美感一方面源于广大创作者的创作,一方面来自大家对美的认识和接纳,还有一方面也得益于新闻媒体的传播。 ”
对于从新闻纸到新媒体的更迭,阿来提到他对整个新媒体平台的一个观察和忧思,“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如果过分娱乐化,过分迎合市场,会带来一些不健康业态问题的思考。尤其是,面对受众不断向下的需求,包括作家在内的很多内容生产者都会产生一个困惑:是充分满足这种需求,还是有所坚守?”
对于从有着30年媒体经验的华西都市报演变发展而来的封面新闻,阿来表示自己的赞赏,“表现出对社会有足够的责任感。”
李明泉也提到,作为娱乐方式,他偶尔也会刷刷自媒体平台上的短视频,但完全搞不清楚哪些内容是真的,哪些内容是假的,“但是封面新闻这样的正规严肃的新闻平台,具有很高的可靠度。”
AI技术时代如何追求“真善美”?阿来、李明泉精彩对谈
对谈现场
AI时代的深度思考:
最重要的不是算力,而是内容
李明泉谈到,如今我国已经进入数据化的时代。数据是一种强大的生产力,已彻底改变了很多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人工智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写出一篇博士论文或者一部多幕话剧。但从目前来看,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没有情感,没有创新性。“有一次,我让人工智能生成一篇文艺评论,我发现它基本上是胡说八道。我就下一个判断:文艺评论家永远都有事儿干。为什么呢?因为新作品出来,首先还是要靠作为人类的文艺评论家去评论。这些评论内容是原创的,在网上是不到相关数据信息的。也就是说,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建立在人类原创的优质内容作为信息库的基础之上的。”
在这一点上,阿来也提到,AI时代的到来,让人看到其算力的强大。但其实将来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比拼的关键,“还不在于算力,而在于算的内容。AI的强大,依赖数据库的质量。如果只是大量的文化泡沫或者过分娱乐的东西,而没有真正的艺术创新引领思想的东西,那算力再强,也不算是多高级的智能。”
近几年,自动生成图像技术的强劲发展,吸引全世界的目光。阿来从文明史的角度提醒人们,其实也不要过度夸大图像的作用。从图像到文字,是人类发展的进步。有了文字才可以归纳,可以总结,可以进行抽象思维。“如果过度依赖图像,其实是返回动物性。”阿来还提到,“如果对技术发展依赖、吹嘘,不加任何必要的限制,那将来有可能,虚构的内容把真实内容淹没了,大家不要觉得这样的状况不会到来。这是需要警惕的。技术迭代过快还容易产生的一个问题是,人容易走到虚幻的世界,变得过分渺小。而且滋养出只能跟从但无力改良现状的人。而真正有价值的是,关注现实,同时要想改良社会,让世界变得更好的志向。”
在对谈的最后,阿来引用康德、黑格尔的哲学理论回应今天的对谈主题“我们的灵魂需要美感”,“善是动机。我们人类做任何事情,包括文学艺术创作,动机应该都是善。美是信念。真则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不死追求。”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