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 2024全国教育公益论坛在杭州举行

探讨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 2024全国教育公益论坛在杭州举行

12月6日至8日,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2024全国教育公益论坛在浙江杭州举行。

红网时刻新闻12月9日讯(记者 蔡娟 通讯员 杨志平)12月6日至8日,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2024全国教育公益论坛在浙江杭州举行。论坛旨在探讨人工智能于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与未来发展,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可能方向、可行之径与实操之策。

浙江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舒培冬,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贺砾辉,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项海刚出席论坛并致辞。来自全国各地600余位中学校长、教研工作者、教师及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呈现了一场思想碰撞与知识交流的盛宴。

专家智慧碰撞,共探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

探讨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 2024全国教育公益论坛在杭州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杨树锋教授带来论坛首场报告。

智能时代需科技与人文双向赋能、深度融合。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杨树锋教授带来论坛首场报告。他强调,AI正广泛深入地渗透至教育领域,将对知识获取方式、教学结构、教学范式、教育管理方式、教育理念变革等带来系统性、颠覆性变革。“大力推动AI发展及在各领域广泛应用的同时,必须清醒、超前地看到AI带来的挑战,防范风险,趋利避害。”

探讨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 2024全国教育公益论坛在杭州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阮勇斌教授作报告。

随着AI的迅速扩张,作为人类重要的知识生产与价值传承体系的人文学科,同样正经受深刻改变。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阮勇斌教授基于AI与人文的交叉视角,探讨了AI技术如何助力人文素养培育。他通过自身在阅读《诗经》过程中借助人工智能让学习变得更有趣的实例指出,AI能为学习者提供更多元丰富文化资源的同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学、艺术作品,提升学习者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智能技术正积极推进学校数字化转型。国家新近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强调,人工智能教育将从系统化课程体系、实施常态化教学与评价、开发普适化教学资源、建设泛在化教学环境、推动规模化教师供给与组织多样化交流活动六个方面逐步深入推进。但在教育实践场域,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此次论坛从理论建构、实践案例两个维度积极回应。

理论建构方面,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教授强调,人工智能将改变传统知识观、学习观及教师角色,未来“知识生产方式呈群智协同创新的特征,学习模式趋于独立化、个性化、差异化。”教师们基于AIGC开展创新教学,需警醒“学习不仅仅关涉‘知识’,更是有关于体验来源去路,建立意义的过程。”“专用模型,不是所教知识的模型,而是知识+教法+学习者的结合。”人工智能时代,教师的学习体验设计素养十分重要且亟需提升。

实践案例方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博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逻辑专委会常务委员、华院计算创始人宣晓华结合“虚拟人教师”“交互式虚拟教师”“云端编程系统”“AI代码助手”等创新应用案例,充分展现了人工智能在辅助学生个性化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助力智能教学、促进智能校园管理等方面蕴藏的潜能。

教学实践分享,人工智能正在“重构”课堂

杭州市钱学森学校书记、校长,杭州市时代小学书记唐彩斌,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北川初级中学校长赵文,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东莞松山湖实验中学校长万飞,分别从学生身心健康涵养、智慧校园实施、创新人才培育等角度,分享了在办学教学实践中融入AI技术的经验与心得。

唐彩斌指出,借力AI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时效性、准确率、人工成本及使用率等方面均得以提升,未来将积极推进基于AI的学生心理个性化辅导,试点数字人陪伴,达致数据驱动、全面育人。

赵文聚焦教育欠发达地区数智技术在学校治理中的阻碍及突破,针对传统教学认知观念滞后、教师信息化素养良莠不齐、学校自身技术支撑薄弱、适配好用的智能APP及个性化学习资源供给不足等现实困境,提出要加大财政投入,强化智慧校园、智慧教学环境构建,破除教育欠发达地区数字鸿沟,同时要加强师生信息化素养培训力度。

万飞强调,智能时代更需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学校构建了一套独具特色并行之有效的高选择、高适切、高参与的“创造教育”课程体系,开展数据支持的个性化过程诊断与分析评价,并不断激发学生,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专属学习方式,充分发挥数据与技术的力量。

探讨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 2024全国教育公益论坛在杭州举行

圆桌沙龙环节。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最终落点在课堂。论坛特别设置圆桌沙龙环节,太原国科实验学校校长冯国雷、云南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王宇伟、深圳外国语学校博雅高中校长龚湘玲和长沙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党委书记向雄海,围绕“智慧课堂如何构建”“课堂教学效能何以提升”“师生关系怎样重构”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大家一致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将为课堂教学带来系统性变革,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期待通过人工智能为教师节能,为学生赋能,让学校更具效能,为教育发展创设更多可能。

一直以来,湖南出版坚持传承文明、以书育人,紧跟教育改革进程,出版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产品。湘版新课标教材获得全国31个省区市的选用。以《新课程评论》为平台,致力推动教育教学研究与课程改革,为中国教育事业进步贡献力量。

贺砾辉在致辞中表示,当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赋能教育。教育与出版不分家,湖南出版正在积极建设数智化的教育平台、融合化的教育产品、立体化的渠道体系,形成新的教育服务生态。她指出,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教育的本质不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变。以人为本,驾驭好人工智能,教育才能在守正创新中走向未来。

此次论坛由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湖南省新教材有限责任公司主办,《新课程评论》杂志、杭州市钱学森学校承办。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