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风潮下 要“乘风”更要“造风”

当前,在全球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中,人工智能是最炙手可热的领域之一。作为成都构建“3+22+N”园区发展体系中唯一一个国家级高新区,成都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两个国家级试点的核心区,也是成都高新区面临的一道“必答题”:在人工智能风潮下,既要乘风而上,也要主动谋划制造新风口。

产业家底

2024年1—9月,成都高新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核心产值规模达464.68亿元,截至目前拥有人工智能重点企业333家,链主企业6家,专精特新企业133家

截至11月上旬,全国通过深度合成算法备案的算法共2428个,其中成都市85个,成都高新区60个、占全市的70.6%

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6年,建成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主阵地、国产多元异构算力生态高地、全国“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输出地

坚持“场景引产、算力促产、生态育产”发展路径,聚焦算力基础设施、AI硬件、AI大模型、创新平台、应用场景、关键要素六大领域攻坚突破,全面提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生态影响力

11月12日,成都市十大人工智能产业地标重磅发布,成都高新区的AI创新中心、四川省智能感算芯片与系统技术创新中心等3个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入选。

今年,四川将人工智能列为全省“一号创新工程”,成都也明确提出,到2026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达到17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

竞逐万亿赛道,成都底气何在?潜力何在?把目光聚焦到成都高新区,或许能找到答案。

乘风

从基础层、技术层到应用层

人工智能实现全产业链覆盖

10月29日,对于成都博恩思医学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李耀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其自主研发的“手术机器人”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完成了全球首例喉部早癌专科化经口手术机器人手术,填补了全球头颈外科微创手术领域的空白。“距离我们正式进入大规模应用已经不远了。”李耀介绍,博恩思经过8年发展,迎来了成果大爆发。其间,本地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已形成相当规模,上下游配套完善,加速推动公司全球化发展布局。

同样在10月底,2024中国化工园区发展大会上,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携手慧云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示了双方在化工行业垂直大模型领域的最新合作成果——化工园区安全应急智慧管理平台。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考拉悠然已有10余项人工智能核心领域成果实现转化。

前不久,公司刚完成亿元级B轮融资,并推出悠然远智全模态ai应用平台。“我们正与蜀道集团洽谈合作,推动新研发的道路智慧化监管系统在四川高速公路上应用。还将重点布局‘AI+工业’,借助大模型产品赋能制造企业‘智改数转’。”考拉悠然CEO沈复民说。

当下,来自成都的人工智能企业正在“AI+”多赛道崭露头角。“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四川既有基础,也有潜力。”在多位专家看来,包括成都在内的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目前已实现从基础层、技术层到应用层的产业链全覆盖,基本构建起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其中又以成都高新区最为集中。

基础层方面,成都在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算法平台、数据服务等软硬件方面均具备优势。海光、芯原微电子、华为海思等多家主流GPU芯片厂商,在成都高新区均有布局;2022年投运的成都智算中心已为180余家单位提供算力服务,并部署了“蓉城·夔牛”“空天·灵眸”等多个国内领先AI模型;成都鼎桥在TD-LTE宽带集群通信系统技术领域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技术层方面,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通过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帮助企业降低AI技术开发成本;睿沿科技等企业在国内人识别领域表现优异。

应用层方面,与睿创新打造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字外科手术平台,领跑全球“AI+外科”;成都入选国家“双智”试点城市,百度Apollo在新川片区落地四川首个智能驾驶示范项目;阿加犀助力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和数十家上市企业实现产品智能化升级,入选2024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TOP50。

数据更为直观。2024年1-9月,成都高新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核心产值规模达464.68亿元,截至目前拥有人工智能重点企业333家,链主企业6家,专精特新企业133家,基本形成多层次人工智能企业集群,具备产业先发优势。

造风

以专业化产业园区为抓手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跳跃、奔跑、侧移……11月7日,成都高新区菁蓉汇的四川具身人形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一款造型可爱的四足机器人引起记者注意。这是具身科技自主研发的四足机器人“灵瞳”,已有学校、水电站、社区等下单预订。

在具身科技的实验室内,人形机器人原型机也已研发成功,首款产品预计今年底推出。“我们正在积极争取与本地涵盖传感器、人工智能算法、整机制造等环节的上下游企业达成合作。”具身科技董事长冯振宇表示,希望在产业园区配套、人才引进和市场推广等方面得到更多扶持,共同推动本地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走访中,多家人工智能企业也表达了类似诉求。

今年发布的《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数(2024)》中,四川排名全国第九,面临缺少领军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生态不够健全等一系列挑战。如何积极主动谋划,为人工智能产业“造风”,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在成都高新区,一系列布局正在推进。

看政策层面。11月7日,《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数字经济产业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正式启动申报。作为该区首个数字经济产业专项政策,人工智能被放在首位。政策支持既有“真金白银”,也有资源开放。如对推动关键技术攻关的企业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研发补助,择优评选一批开源开放示范平台(社区),优先享受公共数据集或公共数据产品支持等。

看创新平台。9月,全省首个自主研发机器人大脑创新中心——四川机器人大脑创新中心落地成都高新区,将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前沿技术为驱动力,不断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创新技术。四川省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副会长、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彭倍透露,目前电子科技大学正与天府绛溪实验室联合建立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前沿技术研究中心,通过训练让人形机器人的“大脑”更加聪明。

看中试平台。目前,四川省智能硬件中试研发平台的牵头方蜂鸟智造(成都)科技有限公司,已为400多个科研团队和创新型企业提供服务,助力200余项科研成果实现产品化。“未来5年将推动100个‘人工智能+’硬件产品完成中试并走向市场,投资10个‘人工智能+’硬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蜂鸟智造合伙人柏辉说。

看生态营造。产业园区是重点抓手之一,除上榜成都市十大人工智能产业地标的3个园区以外,预计今年内,新川创新科技园内的5G互联科创园将建成投运,规划了人工智能、未来网络、数字能源等相关产业。同时,在智能配送、人形机器人服务、智慧泊车等领域都规划了落地应用场景。

基金也是关键要素。2022年以来,成都高新区相继推出3000亿元产业基金、100亿元天使母基金组建计划。在该区已发布的天使母基金前四批榜单中,均涉及人工智能及细分领域,相关天使子基金已成功组建。

更多谋划还在推进。目前成都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正在加快筹备中。该联盟由区内14家人工智能重点企事业单位发起,会员单位80余家,旨在集结区域领军企业力量,进一步整合资源、开放共享,为成都高新区乃至全国的人工智能产业注入活力与动能。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