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泉州正式出台《泉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和《泉州市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泉州市是制造业大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各行业各环节,是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重要路径。为此,市工信部门立足实际,在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做法,充分进行座谈交流的基础上,牵头起草《泉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和《泉州市支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
推动AI赋能制造业全流程
《行动方案》包括: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主要措施、保障措施等五部分内容,旨在抢抓人工智能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聚焦泉州市人工智能产业现状和行业应用需求,推动以丰富场景聚集新技术、以海量数据推动新应用、以产品创新打造新市场,深化人工智能在实体经济中的融合应用。
《行动方案》提出,泉州市到2026年,人工智能基础要素供给体系持续优化,建设一批制造业和其他重点行业数据资源库,积累一批符合产业发展特色的人工智能先进模型,深度融合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培育20个市级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打造50个特色鲜明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项目等。
福建省人工智能产业园(泉州园)已建成部分(丰泽区高新产业园区管委会供图)
根据人工智能产业建设重点要素分类施策,《行动方案》重点从七个方面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包括夯实人工智能技术底座,适度超前布局算力建设;推动AI赋能制造业全流程,围绕制造业重点领域选取较为成熟的人工智能软硬件产品进行推广;拓展AI+重点领域应用,面向物流、零售、金融、文旅等领域引入行业大模型积极打造人工智能样板应用;推动创新产品培育,聚焦AI+消费终端、AI+工业装备、AI+机器人等优势方向,推动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培育;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从引进和培育两方面加强人工智能企业建设;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以人工智能产业园(泉州园)为核心、其他园区围绕重点发展领域形成应用示范、辐射泉州市各区县的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加强产业生态建设,以人工智能品牌赛事和交流推介活动为载体,以知识产权和金融支持为保障,以人才引育为支点,加快形成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新认定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可获1000万元奖励
《若干措施》主要框架分为建设人工智能基础要素供给体系、培育人工智能优秀应用场景和重点产品、建设人工智能创新载体三个方面的九条措施,提出了“真金白银”的扶持奖励政策。
加强算力中心建设方面,支持和鼓励建设人工智能算力中心、边缘算力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打造融合公共算力服务、数据开放共享、智能生态建设、产业创新聚集的综合设施。对新建(含扩容升级)100P以上人工智能算力的算力中心、边缘算力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设主体给予建设投资额5%的一次性补助,最高不超过250万元。
推广人工智能算力租用服务方面,对使用算力资源租用服务(含资源服务、SaaS服务等)且年度服务费超过5万元的企业,按照实际发生费用(以发票金额为准)的30%给予使用企业补助,单家企业年度市、县两级财政补助累计最高不超过30万元。
图为九牧永春智慧制造产业园区101#智慧工厂,智能机器人在生产洁具。(康庆平 陈小阳 摄)
打造人工智能优秀应用场景方面,对入选市级人工智能优秀应用场景的,每个给予10万元奖励。
支持人工智能赋能消费终端产品方面,对入选优秀“AI+消费终端产品”的,每个产品给予5万元奖励。
支持人工智能工业应用技术产品方面,支持面向制造业研发创新自动识别设备、人机交互系统、工业机器人等人工智能工业应用技术产品,对首次认定为市级人工智能工业应用技术产品的,给予一次性10万元补助。对购买(或租赁)首款人工智能工业应用技术产品,在企业内部已实际使用(或已实际租赁1年),给予企业按购买费用(或1年租赁费用)的5%、上限10万元补助。县级财政可结合产业发展参照配套补助。
推广人工智能云服务产品方面,对购买(或租赁)人工智能云服务产品年服务费超5万元的企业,给予企业购买费用(或1年租赁费用)的30%、上限10万元补助。
支持人工智能培训方面,对列入计划的人工智能培训项目,根据开展成效给予最高5万元支持;对在省外开展的异地培训给予最高25万元支持。
福建惠芯人工智能智造产业园项目(效果图)
支持创新平台打造方面,对被认定为人工智能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分别给予150万元、50万元补助。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或产业园区平台共同组建人工智能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分别给予1000万元、500万元一次性奖励。
同时,支持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创新重点攻关,鼓励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和高校、研究机构,聚焦通用大模型、人工智能芯片、智能机器人、大数据分析、数字孪生等领域关键技术需求,承担“揭榜挂帅”任务,重点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对项目揭榜方给予最高200万元项目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