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相机的年代,人们会聘请画师来捕捉并留下自己的肖像,宛如一幅幅生动的“照片”。近日,有人用AI绘画技术成功将北宋诗词博主——李清照的形象复原了。看到她的那一刻,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邂逅,令人恍若隔世,与古人相遇。
我是北宋知名的诗词博主,智性恋,是典型的ENFP(16型人格中的一种人格类型)——快乐小狗性格……”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AI人物背后的主创团队不是“理工男”而是一群文科生——2023年,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雨和15名师生发起“AILLM知否知否”项目,希望用AI技术和现代人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还原历史人物、传播传统文化。
古典诗词与通俗短视频、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如何交汇融通?一群学中文的老师和学生如何让多姿百态的诗人穿越千年?今日女报/凤网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一次文学和科学的碰撞
AI与诗词,看上去相隔甚远,但对于深耕中国古典文学研究20余年的杨雨来说,是又一次让传统诗词文化焕发生机的实践。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打破学科壁垒,让诗歌飞入更多人的生活里。”这些年来,杨雨做过许多尝试——开展过文学与桥梁、材料学科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后来打造了一门中南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诗话桥”;和材料专家编过《金粉传奇——粉末冶金与人类文明》,和物理专家合作出版了《物语诗心》……
一次次尝试后,杨雨悟出了一条道理:文学的大胆想象、人文情怀的升华在冥冥中不断给科学发展指引着方向,而科学技术也踏实而严谨地回应、实践着人类天马行空的幻想。“当中国悠久而深厚的传统文化与最前沿的科技碰撞,会焕发出巨大的活力。”
于是,杨雨的目光转到了AI与短视频——建立古代诗人的AI数字人,通过短视频的传播,让传统的文化经典“走出去”。
“想象一下,李白、杜甫、李清照在数字世界中重生,讲述自己的生平故事,分享创作心得,甚至进行诗词创作。”杨雨说,在浩如烟海的诗人形象里,团队首先选择了李清照。“女性形象的被接受度在一定程度上是高于男性的,更为重要的是,她的个人生平、作品感情特别契合当代女性对自我独立价值的追求。”
如果把“构建诗人宇宙”比喻成百米跑道,那么确定人物只是站在了起跑线上,如何落地和呈现才是起步。为此,杨雨和学生们干脆放开了限制,根据诗人所处的年龄阶段和人生经历来塑造不同的形象。
“现在我们处于制作初期,演绎的都是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学生们还找来了一位学校里的年轻女同学来扮演,为AI提供素材,展现出李清照年轻时的自由自在、做自己的状态。”杨雨说,在这之后,团队计划继续制作不同年龄阶段的AI诗人视频,尽可能呈现出更多经典诗人形象。
讲诗词典故,传递正能量
“这些软件对中国古代人物的服装、头饰、形象的理解能力很差,生成的图像几乎没有一张是正确的。”作为一个专业的文化研究团队,杨雨精益求精。于是,她专门邀请了北京服装学院教授来为团队把关服饰,并根据诗人自画像等史料设计出AI形象的服装。
在“李清照@涵宇宙”已发布的AI短视频里,有李清照、赵明诚夫妇和他们的“朋友圈”带来的节日祝福,有“该不该分手”的网络热门话题,也有用夸张的网络语言和短剧式台词娓娓道来的诗词典故。
“在创作时,我们更多地把自己放在受众的角度,思考他们需要什么,而不是我们能提供什么。”学生创作的第一版脚本,杨雨并不满意。“像给观众上课一样。所以当团队在创作剧本时,我会让他们自己先诵读一遍。”几番打磨后,第一篇自我介绍的AI视频才算正式诞生。
除了讲诗词、讲典故,杨雨和学生们还希望在AI短视频里传达一些正向的价值观。比如,在AI“赵明诚”戏说《醉花阴》中,最后一段话引起了评论区许多人的共鸣:“最重要的是在婚姻中相互扶持……”杨雨说:“我们的内容需要符合大众对当下成长的期待,对于事业的焦虑、婚姻的担忧,以及成长中的各种情绪,他们希望在古典诗词和古代诗人中找到共鸣和同理心。”
在抖音平台,“李清照”的系列AI短视频热度最高的一条,已经突破了6.7万播放量。
“我们对它的期待是未来这款数字人将能够涵盖李清照的所有生平故事和文学作品,用户可以与其自由交互对话。”杨雨介绍,项目团队技术顾问、中南大学校友、大数据专家何泽仪教授也指导学生进行数字诗人的优化。项目上线以后,还引起了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关注,准备一同在技术上开展一系列的突破和创新。
“这是一项漫长的工作,可能还需要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目前,“李清照”的系列AI短视频同步发布到海外的视频平台,“它可以服务于知识传播,也可以助力传统文化智能出海;可以走进校园指导学生赏析诗词,也可以走进博物馆和各市州发挥文旅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