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智能从人工智能到“专家”智能,大模型如何深度赋能智能媒体创新发展?

当前,全球大模型竞争日趋激烈,媒体智能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近一年来,我国智能媒体发展有何新动向、新实践与新趋势?10月15日,在2024中国新媒体大会“融合创新 智慧传播”技术应用论坛上,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院长赵子忠发布了《大模型深度赋能媒体智创融合——中国智能媒体创新发展报告(2023—2024)》(以下简称《报告》)。记者就相关情况采访了赵子忠。

媒体智能从人工智能到“专家”智能,大模型如何深度赋能智能媒体创新发展?

大模型支撑媒体行业数智化升级

“这一年大模型产业发展得很快,层次也越来越清晰。”赵子忠介绍,从产业视角来看,大模型产业是一个多层次、专业化的生态体系,包括基础层、模型层、工具层、生态层和应用层。从技术视角来看,大模型技术现阶段已在规模与参数、学习能力、泛化能力以及技术创新等多个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大模型正在转变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设施,有望推动人工智能迈向新高度。

《报告》显示,整体而言,国内媒体智能化进程快速推进,智能媒体生态日益完善。新型主流媒体和头部互联网平台成为智能媒体发展的两大关键引领者,当前也是大模型技术行业落地的先导者。

“值得注意的是,大模型在媒体中的运用方向也有所增加。”赵子忠指出,对媒体机构而言,大模型的应用已经超越传统的内容生产,在“策采编审发评馈管”全链条提质增效,为传媒行业带来全面赋能。在大语言模型深化扩展的同时,多模态预训练大模型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可深度参与视听产业链,包括从内容创作到分发,再到用户交互和市场分析的全流程,预期可带来革命性变化。

同时,大模型的应用还激活了全媒体传播生态,包括赋能创作者生态,繁荣主流媒体内容创作平台;盘活融媒联盟生态,促进省市县技术资源共享;赋能政务服务商务生态,增强“新闻+”连接……

当下,全球范围内大模型投建如火如荼,但如何利用大模型赋能媒体融合,仍然有待探索。

赵子忠认为,对主流媒体而言,对通用大模型采取“拿来主义”并不可行,打造安全可控的媒体大模型技术底座才是破局之道。大模型赋能全媒体传播应以媒体大模型为技术底座,以核心能力为支点,以业务场景为切入点,以媒体应用创新为落脚点,通过多层次赋能完善主流媒体布局,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媒体智能从人工智能到“专家”智能,大模型如何深度赋能智能媒体创新发展?

智能体将赋能媒体全流程内容生产与传播

赵子忠推断,2024年是智能体兴起之年。

他解释,从大模型技术与传媒业务的融合方式来看,可根据人机交互模式演进将其分为问答模式、副驾驶模式与智能体模式。从问答系统到副驾驶模式,再到智能体,标志着人机交互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演进。同时,在传媒行业中,大模型技术应用也将经历从大模型引入、行业大模型构建,再到智能体的广泛应用三个阶段,未来大模型基于智能体应用创新有望进一步赋能媒体全流程的内容生产与传播。

大模型智能体是什么?它,可能是一位“专家”!

《报告》指出,大模型智能体是基于大型预训练语言模型或多模态模型构建的智能系统,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由专家知识、模型、数据与算力四种生产要素组成,能够模拟专家完成任务,实现类似人类专家的行为和决策。

赵子忠介绍,智能体模式赋予AI更高自主性和独立性。终极形态智能体只需要用户的起始指令和结果反馈,Al独立地理解、拆解、规划和执行任务,根据环境反馈和自身学习更新知识和策略,实现对用户或环境的适应和优化,过程中不需要人的介入,其不仅“有脑有嘴能对话”,还能“有手有脚能办事”。

未来,媒体机构可通过战略规划、技术赋能与应用创新,开拓智能体蓝海市场,探索与用户链接的新形式。智能体应用在交互性、重复性、专业性和自由性的媒体工作场景中均可展现出优势。

那么,在保障大模型健康发展方面,媒体机构能发挥什么作用?

《报告》指出,价值对齐问题至关重要,要确保大模型符合人类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预防社会风险。

大模型价值对齐与语料库关联紧密,其质量等决定训练基础。媒体行业有大量高质量数据资源,在建设高质量数据集上有天然优势。例如,人民网汇集各方资源建设原始语料、重点领域语料和重点问答语料等在内的“主流价值语料库”,协助各类生成式AI系统加速合规达标;凤凰卫视推出凤凰智媒AI数据业务,发布首批高质量数据集,包括“中文访谈对话数据集”和“正向价值对齐数据集”等。

大模型产业集中体现生态型商业模式的核心思想,倡导不同的商业模式深度融合,各生态成员优势互补,互利互惠,为行业数智化升级提供有力支撑。《报告》呼吁,媒体机构应践行生态思维,立足自身优势,深度参与大模型产业生态共建。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