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这条高速路上的异常停车情况有哪些?”——屏幕前,百度公司员工邢增宏正在对AI数字人“小璐”进行训练,几秒钟后“小璐”根据仿真数据给出答案:“上个月异常停车事件总数为11805起,其中已处置事件11659起……”。
邢增宏所从事的职业叫做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他的工作是将人工智能这一智慧大脑打造成某个领域的专家,让人工智能在行业应用上大显身手。业内人士表示,作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日最新发布的19个新职业之一,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的兴起和壮大,是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和蓬勃发展的缩影。
2018年,邢增宏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如今深耕于智能交通领域。邢增宏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将AI代码转化成可感可知的人工智能应用。其中之一是训练AI智能体,提升数字人的极简交互和感知能力,保障公众高速公路出行安全的同时,提升高速公路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人才研究处副处长李利利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从人才类型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人才既包括从事生成式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创新的研究人才,也包括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产品与服务落地应用的产业人才。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经济发展关键在应用,这需要大量人才从事技术应用落地的具体工作。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弄潮儿,相关人才正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李利利说。
相关新职业的涌现显示出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根据中国信通院近日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截至2023年底,中国10亿参数规模以上的大模型厂商及高校院所共计254家,发布大模型近80个,部分国产大模型已面向市场投入应用。
值得关注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掀起科技浪潮,也对相应的高端人才提出更高需求。脉脉高聘人才智库近日发布的《2024大模型人才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1至7月,尽管大模型人才整体处于供大于求状态,但部分技术人才仍然供不应求,大模型算法、技术类人才的招聘数量、人才紧缺度均位居前列。
“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不仅对劳动力的数量需求产生影响,也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李利利认为,当前人工智能人才发展主要表现出三方面趋势:一是顶尖人才的“头雁效应”突出,二是青年人才在前沿科技领域创新突破趋势明显,三是人工智能人才赋能行业转型升级需求持续攀升,对复合型、应用型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