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间模拟教室——“微格仓”里,上海师范大学英语师范专业大三学生陆尤琪对着9名“AI学生”开始练习授课,在她的引导下,“ai学生”热烈地进行着英语口语会话练习。
相比于“无生试讲”,“ai学生”会回答问题、举手提问,给了陆尤琪很多真实的反馈,让她不再上演“独角戏”。“在课堂上,我提出问题后,同学们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我再进行引导和互动,突破了我想象的局限性,让我有真实课堂的感觉。”
8月26日,这个藏在“微格仓”里的虚拟课堂,作为国内首个应用在师范生培养的教师教育大模型,在上海师范大学发布。同时发布的还有国内第一门列入师范生必修课的教育家精神课程。
如果学生是“ai”
给ai学生上课,是种怎样的体验?
上海师大的师范生们开始“吃螃蟹”。提问、回答、惊讶、微笑、睡觉、站起、反驳……“ai学生”们不仅反馈真实,而且性格和能力各异,有“学霸”,也有“学渣”。
虚拟的课堂可能很顺畅,也可能很混乱。
“一位师范生在练习授课时,跟一名‘ai学生’就一个问题争执不下,‘互怼’起来。”据上海师大分析测试与超算中心主任王龚介绍,这种情况也是对师范生的一种考验。
据介绍,以往师范生在情境教学练习中多选择“无生试讲”,有真实学生的条件较难创造,即便进入现实教学情境,也存在把学生当做“小白鼠”的伦理风险。而大模型虚拟教室,给师范生提供了沉浸体验的模拟教学环境,可以充分试错和反思性成长,同样可以获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效能感。
“ai学生不会太聪明,我们设置了认知边界。ai学生给到老师的各种反馈,也是基于真实课堂的数据采集。”据王龚透露,目前大模型处在1.0版本,模拟的数字学生具备一到九年级各科学习的能力,可以根据教学的进度,匹配相应的学习状态。
目前在上海师大奉贤和桂林路校区已经有4个搭载着教师教育大模型系统的“微格仓”,未来计划增加到10个“微格仓”,布置在教室、图书馆、宿舍楼等各处,方便学生预约使用。
师范生在“微格仓”授课练习中可以感受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联系与转换。未来,大模型将继续探索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变化。
0学分的“大先生课程”
“教育家精神是我们中国独有的。要让师范生知道,教育家精神对我们塑造精神世界是多么重要,这是塑造心灵的问题。”发布现场,人民教育家于漪发来视频寄语。
据悉,于漪在今年 8 月出版的《基础教育教师学》,正是这门教育家精神必修课的教材之一。
不设学分,但师范生必须学,完成之后,才会获得教育实习的“入场券”。据上海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杨帆介绍,“虽然没有学分,但它却是师范生培根铸魂最重要的一门课。”
“大先生课程”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进行融合。师范生们不仅要在课堂上研究一个个具体的教育家精神案例,还要到于漪教育教学思想场馆做宣讲员,到教育家精神践行基地完成项目化学习任务。
据透露,虽然课程只需要“过关考”,但却有着高利害的评价。大三上学期,学生只有通过考核才会进入最终实习。同时,它也会跟“世承奖学金”挂钩,决定了学生能否获得奖学金评选的推荐资格。
“上海师大的卓越师范生荣誉,必须颁发给教育家精神的优秀践行者。”杨帆说,课程的评价结果,会进入学校“学为人师”师范生素养数据库,通过数字化跟踪的形式,保证教育家精神中“师道永恒的品质”和“师范生的个性成长”能够相互支撑、共同发展。
“教师教育是学校发展的根基,学校借助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契机,通过‘大先生’课程和‘大模型’赋能,不仅要解决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核心议题—师德教育的可操作性,更要打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壁垒。”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说。
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认为上海师范大学的这次创新举措不仅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也响应了对国家教育战略发展的号召。
现场,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晔分别与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王洋、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韩鹏签署了教育家精神课程共建协议、人工智能技术攻关的战略合作协议;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聘任了五位教育家精神宣讲团导师并授牌了四家教育家精神践行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