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电商本身离“钱”更近,产业链条上的制造、运营、市场等各环节都迎来被AI改变和重塑的机会。
“AI电商时代刚刚开始,对谁都是机会,也是挑战。”去年底,马云率先提出这一判断,而阿里也明确了“用户为先,AI驱动”的发展战略。
从阿里国际近日披露的相关进展来看,其AI“试水”步伐走得相对较快:截至目前,阿里国际已在40多个场景中应用了AI能力,有大约50万中小商家不同程度地使用了这些功能,1亿款商品得到优化。商家的AI需求也不断增长,平均每两个月,商家对于AI的调用量就翻1倍,近期的日均调用量已经突破了5000万。
“过去半年,我们最大的主题是应用迅速爬升。”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副总裁、阿里国际AI业务负责人张凯夫对包括界面新闻在内的媒体表示,随着商家需求激增,AI在跨境电商领域已经迎来首次规模化应用。
去年4月,阿里国际成立了AI Business团队,主要负责AI在阿里国际的落地和应用,目前团队人数达百人以上。
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AIDC)是阿里当前增速最快的业务之一,其年度活跃消费者破3亿,囊括了AliExpress、Lazada、Trendyol及Daraz在内的国际零售业务,以及国际站的批发业务。阿里海外主要采取多平台策略,他们需要一个共用的AI基础设施,且数据中心、模型训练相对独立,这也给AI Business团队较大的发挥空间。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张凯夫发现,AI在跨境电商领域最大的价值不是对人力的替换,而是在商品前台实现对点击率、转化率的提升,真正能做到降本增效。
随着国内互联网行业掀起“出海热”,向海外拓展正变得越来越“卷”,控制成本也成了第一要务。
上述应用场景下,AI在客服、营销等领域均表现出色,能够带来双位数的效果提升。此外,在转化率、点击率、消费者满意度等方面能为商家带来1%到30%的提升,具体效果取决于不同场景的应用深浅,以及商家的使用程度。
不过,AI建设同时意味着重投入,即便是阿里这样的巨头,也需要在效果、效益和成本的 “不可能三角”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比如在当前模型能力之下,团队内部需要明确不同场景的优先级,科学评估每个场景能带来多少业务增量,用转化增益做场景排序。“每个团队、每个公司都会面临资源受限的问题,(需要考虑)如何定义最佳的技术和业务策略,把技术资源用到极限。”阿里国际技术平台负责人徐昭表示。
考虑到投入产出比,目前阿里国际绝大部分的AI实践仍然围绕着工作流程来提效。具体到商品内容层面,内容展示仅以不同国家或地区分类,尚难以实现“千人千面”。
不过未来向前迈一步——AI+供应链,以及向后迈一步——AI+产品形态,AI电商仍大有可为。张凯夫明确表示,电商是一个会被AI改造的行业,今天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
而在海外,AI+电商正在展开一些新实践。刚刚拿到5000万美金种子轮融资的初创公司Daydream,试图改变传统电商搜索推荐的用户体验。
Daydream用AI通过自然语言与图片的结合,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购物搜索结果,帮助用户更快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假如你在为参加朋友的婚礼做准备,便可以直接通过自然语言搜索:“我在秋天要去巴黎参加一场婚礼,能否给我推荐几款衣服。”甚至可以上传一些你喜欢的图片参考,就能得到AI推荐的答案。
该平台尚未正式开放,预计将于今年秋季推出测试版。据媒体报道,当前Daydream入驻的品牌数超过2000个,包括Altuzarra、Jimmy Choo、Doen、Alo Yoga等品牌,主要聚焦于垂直领域。
而在中国,搜索、推荐、广告,几乎已是中国互联网平台的固有模式,大模型是否能对其进行彻底改造?这不仅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也是平台对长久依赖的商业模式所进行的一种重塑。
对此,张凯夫表示:“业内的改造过程很慢,因为‘搜推广’已经很强,大模型通常只是锦上添花,还不太能够从底层架构完全推翻。”但他同时强调,如何在算法底层去构建一个新的商品表达方式,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现阶段,阿里国际AI是在存量业务和电商模式下帮商家实现降本增效。徐昭表示,接下来,随着AI在跨境中的规模化应用,技术会更多地影响商业模式、产品模式甚至经营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