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公共治理人工智能提示词(Prompt)邀请赛在厦门大学举办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彦武)为进一步深化“AI+公共治理研究学术共同体”建设,响应《人工智能+厦门宣言》,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在公共治理领域的知识生产、课程教学、政策研究等多方面的应用,7月15日,厦门大学教务处、公共事务学院、公共政策研究院联合举办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公共治理人工智能提示词prompt)邀请赛。这是国内首个以人工智能提示词应用为主题的大赛。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公共治理人工智能提示词(Prompt)邀请赛在厦门大学举办
邀请赛的开幕式现场。
Prompt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指令,它允许使用者通过输入简单的问题来获得AI的响应或解答。在如今这个“人人皆为程序员”的新时代,一个人无需代码即可驾驭人工智能,特别是人工智能提示词(Prompt)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技术门槛,使得简单的语言输入即可驱动复杂的大语言模型,为非技术背景的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毅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唐莉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臧雷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及新闻与传播学院邱林副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苏世民书院蒙克副教授,厦门大学闽江学者、未来网络实验室主任付立群教授等七位专家和资深媒体人,受邀担任了大赛评委。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党委书记刘艳杰、院长于文轩、副书记林盛铨、副院长李德国等也参加了开幕式。付立群、邱林、蒙克三位专家分别为参赛选手带来了三场专题培训演讲,其主题分别为《人工智能与大模型:原理与实践》《大模型时代下的计算社会科学》《整合式研究设计视野下AIGC的Prompt工程设计基本思路》。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公共治理人工智能提示词(Prompt)邀请赛在厦门大学举办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毅教授(右一)是七位评委中的一位,其主要研究领域为政府数字治理、智慧城市、区块链技术与政府管理创新、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等。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公共治理人工智能提示词(Prompt)邀请赛在厦门大学举办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MPA教育中心主任于文轩教授为开幕式致辞。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公共治理人工智能提示词(Prompt)邀请赛在厦门大学举办
厦门大学闽江学者、未来网络实验室主任付立群教授进行专题培训演讲《人工智能与大模型:原理与实践》,其研究方向为大规模网络资源调度及优化、无线通信与网络、水声通信与网络等。
据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于文轩教授介绍,邀请赛设置了“研究文本写作”“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三个板块,面向全国高等院校公共治理相关学科专业(政治学和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在校本科生。共有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50余所高校39支队伍近200名学生参赛。经过初赛、复赛和决赛的激烈角逐,其中9支队伍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单项奖。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公共治理人工智能提示词(Prompt)邀请赛在厦门大学举办
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及新闻与传播学院邱林副教授作专题培训演讲《大模型时代下的计算社会科学》,其研究方向为计算社会科学、社会心理学与人机交互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公共治理人工智能提示词(Prompt)邀请赛在厦门大学举办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苏世民书院蒙克副教授的专题培训演讲题目是《整合式研究设计视野下AIGC的Prompt工程设计基本思路》,其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学、国际关系、社会政策。
上海交通大学的“智能公交队”由该校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22级本科的5名女生组成,她们获得了邀请赛的一等奖,队长谢欣玥和队员黄雨晨、管弄影、赵婧楠、张涵在交流发言中表示:“这次赛事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人工智能在论文写作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等领域具体应用的理解。未来我们将继续提升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能力,赋能公共治理领域的教学与科研。”东道主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的参赛代表队,则获得了二等奖,总分为第二名。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公共治理人工智能提示词(Prompt)邀请赛在厦门大学举办
由谢欣玥和黄雨晨、管弄影、赵婧楠、张涵这5名女生组成的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智能公交队”,获得了总决赛一等奖以及“数据分析”单元的单项奖、“数据可视化”单元的单项奖。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公共治理人工智能提示词(Prompt)邀请赛在厦门大学举办
张毅教授(左一)、臧雷振教授(左二)与唐莉教授(右一)三位评委为二等奖获奖团队颁奖。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公共治理人工智能提示词(Prompt)邀请赛在厦门大学举办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22级本科生赵婧楠,代表获得一等奖的“智能公交队”,展示其决赛作品《世界航天格局可视化》。
今年6月29日,厦门大学发布了“人工智能+公共治理”数字教学平台。此次邀请赛,则进一步加强了全国公共治理相关专业大学生的无代码编程能力,激发了学生们的科研兴趣与问题意识,促进了学科融合与创新,同时也为学生们提供了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