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游戏:大模型让角色有了记忆和情绪

AIGC行业资讯6个月前发布 zhang
34 0
AI+游戏:大模型让角色有了记忆和情绪
当新兴科技巨头OpenAI推出的聊天式机器人ChatGPT横空出世,生成式AI人工智能)、大模型迅速扩张至各行各业。站在科技前沿的游戏行业,不可避免地掀起了“游戏+AI”的浪潮,如何看待新兴的大模型技术,又该如何调整自身顺应技术浪潮的方向?
近期,澎湃科技(www.thepaper.cn)对话巨人网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巨人网络”)AI 实验室负责人丁超凡。巨人网络集团AI 实验室成立于2022年底,2023年以来,该公司董事长史玉柱曾多次强调,AI对未来有巨大影响。据了解,史玉柱在巨人网络内部讲话纪要中明确表示,“游戏+AI”会是大势所趋,也是未来该公司的重点布局所在。他认为,未来游戏行业的第一个出路就是“游戏+AI”,AI能把玩家进行细致分类,为每一位玩家打造不同的玩法,匹配不同的数值。该公司是国内游戏行业首批完成备案的企业之一。
丁超凡认为游戏公司做角色扮演大模型有先天的优势,有场景有数据,“游戏本身就是一个极佳的大模型应用场景,我们是先有钉子再造锤子。”
以下是澎湃科技与巨人网络AI 实验室负责人丁超凡的对话:
“游戏是极佳的大模型应用场景”
澎湃科技:巨人是基于什么契机,开始研发游戏大模型?
丁超凡:主要是出于产品和用户的需要,我们是“先有钉子再造锤头”,大家都在说产品市场契合(PMF),我们已经有游戏产品,这就是很好的大模型垂类场景。
澎湃科技:你们研发大模型具体有哪些优势?
丁超凡:我们最核心的优势是数据。巨人网络到现在已经有20年的历史,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大模型研发速度更快。从2023年七八月开始准备,决定开发大模型到组建团队,再到项目初步成型,我们用了大约半年的时间,在2024年2月完成大模型GiantGPT的备案。
澎湃科技:用了大模型技术后,游戏产品有了什么变化?
丁超凡:加入大模型后,主要的亮点在于游戏的角色演绎、情景推理还有Agent(智能体)的长期记忆。首先,在角色扮演这部分,大模型让角色有了不同的说话风格,让游戏角色实现拟人化,达到千人千面NPC的效果。比如张飞的形象是粗犷的,那么特定的说话风格上可能会比较豪放。此外,大模型让游戏人物有了情绪能力,比如重复用多次问AI NPC同一个问题,NPC也会烦,更接近真实的人。
此外我们并不局限于开发智能NPC(非玩家角色)对话功能,现在已经与ai agent结合,让游戏内AI具备长期记忆能力,Agent最终能记住玩家的喜好、性格。
其实大模型技术在游戏中的应用已经很广泛,开始能够创造新的游戏玩法。我们在一款游戏中推出了行业内首款基于大模型推理的原生AI玩法,这种玩法如果没有大模型的能力就无法存在。
澎湃科技:大模型的“幻觉”对游戏产品有影响吗?
丁超凡:这点在游戏行业很特殊,有幻觉问题对于游戏某种程度上反而是有益的,这样更随机和发散,可以为玩家每一局都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我们现在正在探索将AI与推理社交结合应用于游戏,通过和AI对话思考、斗智斗勇,“幻觉”问题带来的模糊性反而增强了游戏的可玩乐趣,玩家对技术边界的接受度也提高了不少,同时避免了由于快速且连续推理带来的高推理成本,这是游戏领域应用AI的天然优势。
“未来两三年推理成本很可能下降百倍”
澎湃科技:你们认为,大模型商业化有哪些难点?
丁超凡:AI产品在商业化落地上面临挑战,比如有5%的重度用户消耗了85%的token。研发成本高,仅靠少量订阅费难以覆盖成本。受限于目前的推理成本,我们很难面向所有玩家开放,如果要向全民开放,推理成本会是一个天文数字,而我们的产品必须考虑ROI(投资回报率)。大模型商业化落地另外一个难点在于存在技术边界,比如在某些对于准确率要求非常高的场景,不能出现幻觉问题。
澎湃科技:你们如何解决这些难点?
丁超凡:对于推理成本,目前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减少硬件需求、缓解计算压力,根据具体场景选择优化策略。我们认为,未来两三年推理成本很有可能会下降百倍以上,另外目前端侧上已经有不错的适配的小参数模型。当边际成本减少,会让更多商业模式成立。我们不认为推理成本在未来会是阻碍AI商业化落地的瓶颈,要跳出传统框架去思考未来受益的业务。
现在很多行业说商业化很难落地,存在技术的边界问题等,实际上就是因为模型推理能力不够。相较通用大模型,垂类大模型在商业化上可能更好实现。我们预测,未来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大模型,只是时间问题。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