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人工智能迈进应用爆发之年

AIGC行业资讯7个月前发布 jzawxc
18 0

2024:人工智能迈进应用爆发之年

几年前,当人们提到人工智能时,想到的多半是科学家、工程师,以及坐在电脑前面写代码程序员

但近几年,特别是2022年底OpenAI公司推出ChatGPT以来的这一年多,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迅速从实验室外溢到千行百业。钢铁企业正计划把工艺流程知识化,注入大语言模型;电网公司已在用人工智能审核工程的立项文档;影视公司正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创作数千甚至上万字的长剧本,情节、人物、起承转合一应俱全。

有人把人工智能比作水,预言它将滋润万物;有人把人工智能比作电,期待它为一切行业赋能。一年多前,业内外还认为这一天遥不可及。不经意间,ChatGPT突然出现,改变了人们的预期。

“经过2023年一年的学习、探索,2024年应该是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应用的爆发之年。”人工智能企业竹间智能创始人、CEO简仁贤说。

2024:人工智能迈进应用爆发之年2023年11月24日,在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数字技术馆,观众了解一款AI生成图像的AIGC智能平台。 新华社记者  刘岭逸 摄

2024年应用涌现

在上海闵行大零号湾,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总工程师王资凯正在为一家电网客户定制一套大模型产品,用于内部文档审核。

电网建设项目有一套规定流程,其间需要起草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招投标文件等大量文档。这些文档中的概念、数据应当一致,并且要符合行业标准、科学管理、公司内部章程。过去,这些文档都由人工校验,现在则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去完成。

从大零号湾沿黄浦江北上20公里,徐汇西岸的模速空间已经聚集了5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大多致力于垂类大模型应用。

模速空间5楼,上海亿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查小荟已与十多家券商有了合作,推广公司的金声玉亮金融大模型。查小荟介绍,金声玉亮可以看作投资顾问的助手,帮助他们解答客户有关个股、行业、大盘的相关问题。金声玉亮的语料库24小时不间断更新,因此即使投资顾问缺席,大模型也能实时作答。

查小荟说:“ChatGPT出来之前,我们的模型一直无法解决自由对话的问题。2022年底,ChatGPT出现了,我们把它的框架和我们自有模型相结合,实现了对话理解。”这让金声玉亮更便于金融从业者使用。金融大模型从构想逐步变成实际应用。

同在模速空间的另一家企业中天新辰则试图让大模型参与剧本创作。正如金声玉亮定位于投顾助手,剧本创作大模型定位于编剧助手。公司首席执行官高翰说:“我觉得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能力将我们擅长的事情重新做一遍。”

不仅是高翰,很多行业从业者都在思考如何让人工智能把自己擅长的事情重新做一遍。人工智能到了一个从开发到应用的过渡期。在3月下旬举行的2024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上,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科学家乔宇在演讲中把大模型和应用比作一体两翼。他说:“大模型的发展绝对不是为了显示自己有多强,更重要的是能够推动应用的发展,能够在应用中产生实际的效益和价值,从而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2024:人工智能迈进应用爆发之年观众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参观Tesla Bot人形机器人机器人全身拥有28个自由度,手部有11个自由度,可以灵活抓握。 赖鑫琳 摄

重塑千行百业

人工智能应用爆发,受益最大的恐怕还不是这些提供大模型的科技企业,而是各行各业使用大模型的公司。未来,它们很可能因采用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

2023年底,当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展望新年时预测,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在2024年成为主流。因为在2023年,许多公司已在尝试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随着试验阶段逐步结束,企业正考虑更大规模部署新技术。毕马威的一项调查发现,80%的公司表示计划到2024年中期将这方面投资增加50%以上。

王资凯说:“市场被重新教育了一遍。人工智能又被拉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人工智能企业的获客成本因此降低了。”

作为企业管理者,查小荟深刻体会到了这种变化。公司在谈第一家券商客户时,整整用了一年。但最近几个月,不断有新客户自己找上门来。“金融行业越来越感知到对人工智能的需求。”查小荟说。

竹间智能的一款名为Coach的人工智能产品已经在不同行业落地。Coach意为教练,它的功能是角色对练和场景对练,帮助企业训练销售人员,同时也可以充当销售助手、门店助手,服务银行、保险公司、手机厂商、汽车4S店的销售人员。

在媒体行业,从新闻写作、播音主持、视频制作,到舆情监控、数据分析、检查校对,人工智能的痕迹已经无处不在。有业内人士指出,新闻媒体的所有流程可能都将被人工智能重塑。

2024:人工智能迈进应用爆发之年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专家在一幅关于上海的智能生成画作前讨论。新华社记者 黄晓勇 摄

推广尚需时日

虽然从某些行业来看,人工智能已席卷天下,但整体现实远不是这样。

即使在人工智能最发达的美国,今年2月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5%的公司使用了人工智能,另有7%的公司计划在未来6个月内使用。这些数字掩盖了行业间的巨大差异:在包括科技和媒体在内的信息产业中,有17%的公司表示在用人工智能制造产品,而制造业和医疗保健行业中,比例分别为3%和5%。

在中国,情形大体相似,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较广,而工业中如何使用人工智能还在探索。中国宝武工程科学家、宝信软件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钱卫东说:“ChatGPT出现后,我们就在思考如何把大模型技术用到钢铁领域。但现在市面上说的大模型,本质上是大语言模型,那么大语言模型和工业大模型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尽管各界普遍预期人工智能将像以往的科技革命一样带来深刻的社会变化,但是,过往技术突破给出的一个教训是:从整体经济的角度看,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回报。个人电脑在普及后至少10年才带来生产率提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迹象表明人工智能在经济总体中引发了生产率的大幅提升。

企业在部署新技术前,首先会考虑投入产出比,而不仅仅是为了赶时髦。简仁贤预计,还需要5到10年,企业才会广泛采用大模型,并把它完全融入业务当中。“现在还是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他说。

归根结底,人工智能若要成为一个简单易用的工具,仍然需要改进。“企业是否采用人工智能,取决于它带来的价值。”硅谷创业家史蒂夫·霍夫曼在2024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上断言,“人工智能不是一种商业模式,它只是一种技术。”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