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今开幕:上海如何勾画AI高地崛起的陡峭曲线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今开幕:上海如何勾画AI高地崛起的陡峭曲线
一年一度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今天将在浦江之滨揭幕。自2018年以来,这场盛会连续成功举办,不仅奠定了其作为全球人工智能AI)领域最具影响力综合性盛会的地位,更使它成为国内外AI发展成果集中展示的窗口、上海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名片。
过去6年,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上海人工智能高地建设乘势而上疾驰向前。而今,随着大模型、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新一波技术和产业浪潮席卷而来,上海凭借自身在技术、人才、场景等方面的综合优势,继续迎风弄潮,全力推动人工智能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
密度与势能
一组数字,可以勾勒出过去6年来上海人工智能高地崛起的陡峭曲线。2023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3800亿元,居全国前列;与2018年相比,增幅超过1.8倍;同时,全市人工智能规模以上企业也从2018年的183家增长到去年的348家。
经过多年发展,上海人工智能产业不仅规模成倍扩大,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也迅速提升。目前,首轮人工智能“上海方案”重点任务已经全部落地,全市范围内形成了从底层芯片到核心算法、从软件模型到智能终端、从基础研究到创新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
观察上海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可以看到,全市16个区目前都形成了AI特色产业园区,特别是浦东张江、徐汇西岸、闵行马桥以及临港4个区域,分别围绕各自特色,招引和培育了大量高能级企业和机构。
作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浦东已集聚超600家AI重点企业,规上企业产业规模超过1400亿元。去年,国内发布的12款人形机器人中,有4款出自浦东。位于徐汇滨江的西岸智塔已被业内誉为“垂直硅谷”,进驻了包括上海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上海期智研究院等顶级研究机构,以及微软亚洲研究院、商汤科技、联影智能等一批行业头部企业。如此高的产业密度,自然会随技术、人员的流动和扩散,不断提升周边AI产业圈的生态势能——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在此诞生,也就顺理成章。
落户在西岸智塔的阶跃星辰,就有多位核心高管出自在此设点的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一年多,该公司已成为国内大模型明星企业。本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他们将首发新一代大模型Step-2,拥有万亿参数规模,性能可比肩GPT-4。从30层的办公室俯瞰,眼前的黄浦江犹如一条通向成功彼岸的金光大道。联合创始人朱亦博告诉记者,他们不仅要在大语言模型上发力,更会着力研发可以真正理解并与物理世界交互的“世界模型”,从而叩开通用人工智能之门。
布局与落子
上海AI高地的崛起,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对前沿趋势的精准把握,对创新的执着追求,对产业生态的精心耕耘。依托在科教资源、应用场景、海量数据、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上海以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视野,聚焦创新策源、应用示范、制度供给和人才集聚,系统布局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创新,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大模型无疑是当前最受关注的AI赛道。而上海在该领域的大手笔布局,在ChatGPT横空出世前就已开始。2019年,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商汤科技凭借多年技术积累,着手筹建顶级算力基础设施,并于2022年在临港新片区落成。目前,凭借每秒1200亿亿次的算力,它已经是国内AI头部企业和创业者离不开的创新底座。同样,数据对大模型发展不可或缺,上海为此也是精心谋划,先后已开源了7批高质量文本数据集和视频图文混合数据,推动组建了大模型语料联盟,并依托上海数据交易所建立了语料数据交易板块,初步形成了多元参与的高水平语料数据要素供应体系。
对于可能在未来几年爆发的人形机器人赛道,上海同样率先落子,强化创新策源能力建设。特别是全国首个国地共建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已落地浦东,正聚焦共性技术研发,为行业构筑开源共创、细雨润物的公共服务体系。本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他们推出的首款全尺寸通用公版人形机器人“青龙”将正式亮相。它身高1.85米,拥有高度仿生的躯干、肢体和拟人化的运动控制能力。据中心相关负责人透露,研发这款机器人就是要赋能机器人算法团队,让他们能以低成本获得原本非常昂贵的硬件开发环境,从而全面激活创新活力。
此外,为了让优秀创业者能持续获得资本支持,上海积极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特别是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已累计募资31亿元,三年来整体投资进度超70%;母基金还通过部分投资红杉、奇绩创坛等子基金的方式,撬动了市场化投资572亿元。
软环境与硬科技
作为当今全球科技和产业革命中最具颠覆性的力量,AI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社会带来挑战。要打造人工智能高地,就必须把牢“AI向善、科技向善”方向,结合人工智能的特点,形成规范、高效的治理模式和体系,为产业和技术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从发布国内首部地方性人工智能五年规划、制定国内首个“算法创新行动计划”,到实施国内首部人工智能省级地方性法规;从成立运作地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法治、伦理、安全倡议和报告,到探索构建体系化的治理框架,培育人工智能高水平“上海标准”,上海清晰地意识到,为了用软环境来支撑硬科技,在制度和文化层面也要敢为人先。
对上海来说,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同步嵌入治理要素,强化伦理关切,让行业既能“走得快”,又能“走得远”。去年发布的《上海市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若干措施(2023-2025年)》(上海大模型发展“11条”),在一开始就提出,要聚焦安全、伦理、适配等,建设国家级大模型测试验证与协同创新中心。另外,“11条”还明确要求,须结合安全评估、算法等,探索创新监管机制。此外,在市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委的框架下,上海还设立了市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委员会,推动企业建立规范,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
在阶跃星辰采访时,有一幅宣示牌被摆在办公室的醒目位置,每一位研发人员在上班时,都可以看到上面那句耐人寻味的话:“通用人工智能不会是人类最后一项发明,人类和机器人将和谐共生。”紧随其后的,是这家大模型企业为落实该愿景而提出的原则:“安全至上、透明公正、开放合作、持续发展”。
这是观察上海AI创业企业自律文化的一个断面,也是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尤为强调的一个视角。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