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正在进行不同形状和重量物品识别和抓取能力测试。
走进位于张江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地中心”),即将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登场的通用人形机器人——“青龙”这几天正在抓紧接受训练。抓取面包,叠放杯子,只见“青龙”不断来回摆动手臂,伸出5个机械手指轻巧地张合、拿捏……
为进一步强化产业核心要素支撑,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共同指导下,全国首个国家地方共建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今年5月落子浦东新区,为人形机器人创新引领发展注入新动力。落地之后,这一公共平台尝试通过研发通用人形机器人公版机、建设通用人形机器人智能训练场等举措,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孵化、人才培育、平台支撑于一体的创新生态。
持续开源
从核心指标看,光头部、手臂、手指,“青龙”就有多达28个主动自由度。而对于机器人而言,要用5个手指准确自如地完成抓取物品这个动作,离不开一连串的技术支撑。
国地中心研发体系总监邢伯阳介绍说:“五指手的抓取能力对算法要求很高,通过引入视觉、触觉融合技术,‘青龙’在抓取过程中由触觉的反馈来完成比较柔顺的夹取,不会捏坏物品,也不会损伤自己的‘手指’。而在动态作业过程中,则通过视觉神经网络端到端的方式驱动机械臂完成动作。”
邢伯阳告诉记者,眼前的“青龙”还只是上半身,7月4日开幕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这台国内首款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公版机就将揭开神秘面纱,同时宣布开源技术。“我们会在现场安排抗冲击、抗扰动、上下斜坡等动态性能展示。”
通用人形机器人可以视作一个公共的开发平台,有助于降低行业准入门槛,避免资源浪费。国地中心计划通过持续开源,汇聚起产业力量,加强共性技术的攻关,力争每年推出一个新版本的“青龙”,促进人形机器人技术共享与进步。
应用落地
记者注意到,“青龙”旁的数张长桌上都摆着鸡翅、薯条等各式仿制品。这些不是用来“过家家”的玩具,而是专门用来训练机器人的道具——通过食品包装等多种实际应用的场景,让机器人学习抓取、识别等各种技能。
“这些结合场景的训练都是为了让人形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赋能各行各业做准备。其中,智能制造将是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比如车辆装配的软装上料、下料等工作。”邢伯阳透露,今年国地中心将在浦东张江启用一个面积达500平方米、可容纳100个人形机器人同时展开智能训练的场地;到2027年,则将建成可容纳1000个人形机器人的智能训练场,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更多真实场景中应用落地。
浦东作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重点瞄准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行业应用、科学智能、智能算力以及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等新领域新赛道,努力打造产业发展“核爆点”。在机器人领域,浦东战略布局完整、产业基础扎实,2023年国内发布了12款人形机器人,其中4款出自浦东,浦东机器人产业规模已超过200亿元。
浦东新区科经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打造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发展高地,不断增强产业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在产业链布局上,将重点推动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人形机器人“大脑”开发,增强环境感知、行为控制、人机交互等能力;发力控制人形机器人运动的“小脑”开发,搭建运动控制算法库,提升全身协同运动能力;努力实现“肢体”关键技术突破,系统部署“机器肢”关键技术群,加大“机器体”技术群攻关力度,不断补齐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拼图。
眼下,规划面积达4.2平方公里的张江机器人谷正在加紧建设,集聚开源研发、中试制造等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功能,同时“张江科学之门”也规划建设了“模力社区”,推进孵化创新、功能完善、平台搭建、应用场景展示集聚,建设具身智能发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