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述人士表示:“未来智算中心的市场份额竞赛不以存量市场份额为依据进行分配,因而市场空间广阔。”
近日,国家数据局公布了《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指出,鼓励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智能分析、智能调度、智能监管、辅助决策,全面支撑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场景建设与发展。
这再次拓宽了智算中心的应用场景,形成了新的应用市场。
数字化增强治理能力
2024年5月20日下午,国家数据局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指导意见》相关情况。
算力对于即将推行的“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城市全域数字化首先就要统筹推动算力网建设。
国家数据局数字经济司司长吴晓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将统筹推动城市算力网、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等建设,推进公共设施数字化改造、智能化运营;加快构建数据要素赋能体系,大力推进数据治理和开放开发,夯实数字化转型根基。
《指导意见》强化将数据要素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运行全生命周期,推进数据基础制度落地实践创新,打造一批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好用的典型场景,推进城市经济、治理、生活数字化转型相互赋能、融合互促。
城市实现全域数字化,首先要进行适数化改革。建立适应数字生产力的相关组织、流程、机制等生产关系优化调整,是数字时代城市全要素、全过程的转型。
国家数据局数字经济司副司长陆冬森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文件起草调研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地方有适数化改革的实践基础。比如,重庆市推进建设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对城市的治理网点、管理流程进行了系统性改造,带来了新的变化。”
他补充:“再比如,北京市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快速响应市民需求,创新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在数据共享融通基础上,改革整合基层执法资源,以数字赋能增强基层治理力量等。”
《指导意见》整体性重塑了智慧城市技术架构、系统性变革城市管理流程、一体化推动产城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
从城市管理角度看,陆冬森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指导意见》重点聚焦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制度规范、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进行创新设计,提出开展管理服务手段、管理服务模式、管理服务理念的适数化改革,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完善规则规范和运行流程体系。”
推进数据产权流通交易
在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发挥数据基础资源和创新引擎作用,同时,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后也将增加城市的数据资产。
国家数据局数字经济司司长吴晓宁介绍,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创新实践,发挥城市数据丰富、场景集中等优势,加快推进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制度落地,以制度创新支撑保障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促进数据要素高效流通和使用。
财政部印发的《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明确,1月1日起,数据资源将被视为一种资产纳入财务报表。备受关注的数据资产入表政策正式落地。
未来城市的数据资产将具备一定的价值。有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6.1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1.75%,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40%。
国家信息中心未来产业和平台经济研究中心秘书长胡拥军认为,在数字化转型中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加快构建完善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尤其是要加快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全面提高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让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
智算中心建设竞赛
在实现数据产权流通交易过程中,城市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数据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
吴晓宁表示,在实现城市全域数字化的过程中,需健全完善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探索打造以可信数据空间、区块链、高速数据网等技术支撑的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为数据采存算管用提供安全保障,打通数据共享流通利用堵点。
在健全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指导意见》“鼓励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智能分析、智能调度、智能监管、辅助决策,全面支撑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场景建设与发展”,以及“因地制宜发展新兴数字产业,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数字技术在城市场景中集成应用”。
可以想象未来城市全域数字化之后,将产生海量的数据,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已经势在必行。
“为了高度契合未来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我们制定了人工智能整体规划,全方位布局智能算力、大模型研发等领域。”一位央企运营商内部人士向记者讲解,“智算尚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对智算理解不深不透,所以现在抢占市场是个机遇。”
近期中国移动的上海、成都、青岛智算中心相继投产,中国电信在武汉、上海两地开放智算中心。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国新建智算中心项目超1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