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冰公司CEO李笛∶生成式AI和数字人的商业化未来

AI应用信息11个月前发布 XIAOT
86 0
小冰公司CEO李笛∶生成式AI和数字人的商业化未来
11月25日,由创业黑马主办的“第15届创业家年会”在北京举办,年会主题为“AI给世界一个确定性”。会上,小冰公司CEO李笛以生成式AI数字人的商业化未来》为主题发表了演讲。
以下为创业家&i黑马编辑过的演讲节选:
大家登录微软搜索引擎,搜索任何一个关键词,都会在画面右侧看到一个小姑娘,她趴着屏幕看着你,期待跟你去交互,这就是小冰
我们希望打造的小冰,她对未来未知的事情保有好奇心。
然而行业内还有很多答案等待验证。这些答案包括技术、产品、商业化,也包括人工智能怎么融入人们的生活。
01
历史将铭记2023年
2023年,对很多人来讲,对历史来讲,都是一定会被铭记的一年。它震撼了很多人,震撼了全世界。
对从业者而言,这一年大家有了比以往更好的方法,去构建系统和框架。甚至对垂直领域而言,大模型也是重新洗牌的机会。
如果你问一个人类画师,他会告诉你,他是愤怒的,因为他的数据被投喂到了模型中,而他的饭碗会丢掉。你直接在提示词里写画师的名字,它就会按照画师的风格生成各种各样的作品,而画师没有得到保护。
未来历史会给2023年开始的范式革命一个新定义,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要去关注有可能产生的新未来。
当大家在国内卷大模型时,我们决定去日本卷。
日本下载量最高的大模型是小冰。东京电力的大模型也是我们的作品。数字人也是一样,去年数字人是风口,抖音播放次数和交互次数最多的数字人叫小冰,去年有5亿次播放,评论次互动接近2万次。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不确定的事情要知道答案。
02
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第一,大模型有很大好处,对我们而言最大的好处就是比以往更好用了。
Open AI的联合创始人说,石器时代的结束不是因为石头不够用了,而是因为新的时代有更好的东西。它并不是让我们解决过去已经解决得很好的问题,而是用更高的效率去解决或实现还未完成的梦想。
2017年的小冰发布会上,我们想去创造一个“人”时,需要用18种工具,历时数个月时间,才能把一个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的三观打造得可以勉强使用,然后才投放到了网易新闻客户端去参与到大量网友评论中,让它有一点自己的知识和观念。
而今天只需要200字,就可以做得比当时好很多。所以新工具,确实能让我们去做以往需要花费很多力量还做不好的事情。
第二,今天的大模型时代,在我看来还处于这么一个状态——并不是已经打开了巨大的未来,而是现在处于技术剧烈的震荡期。
今天更像是孟德尔刚发现遗传学规律的时候。
我们不是在一个赛道去跑步,而是更像玩扫雷游戏。
不同的人在未知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不同的方位。我们现在有机会在更大的地图去探索了。
03
新的商业化探索
接下来的时间,小冰团队想要探索几件事。
第一件事是新的商业化探索。
今天从技术角度上,AI解锁了很多。但在商业化上,还需要面临非常巨大的创新变化。过去商业化的方法是多年来都在用的,包括像API调用的方式。
但这种调用方式,并不能给AI企业带来足够的价值回流。
举个例子,一个媒体找到我们说:“大模型可以帮我们撰稿,写得非常好。我们每个月有300篇稿件,每一篇稿件过去至少花1500元才能有很好的撰稿,现在是不是可以交给你们?”
我问他:“你愿意付多少钱?”
他说:“1000字0.2美分。”
我算了一下,把全国媒体稿都接下来,覆盖一整个市场,这个新市场的价值也只有500万元人民币一年。
我们开始尝试,能不能构建新的方法?
今年2月份我们和Netflix一起推出了一个新平台,这个平台可以生产人工智能的动画短片,第一个短片已经上架了。按照旧的模式,3分钟短片,一家人工智能企业的收入是6元人民币。但我们使用了新的商业模式,从这部短片里得到12万美元的回报。这样的回报能让人类的画师和创作者参与其中,而不是简单的替换和对抗。它使协作变得更加顺畅。很遗憾这样的商业模式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完全建立。
新的时代需要构建新的商业模式。我相信在未来一年时间里,很多的行业从业者会跟我们一样,更努力地去探索这方面的事情。
04
告别“免费流量+广告”?
第二件事,不提供免费流量,而是让每次交互都能体现出价值。
新时代和旧时代存在一个巨大的变化,新时代的流量成本是巨大的且非常昂贵。
在我们系统里,如果想去追求一个非常强的交互和深入的交互,一次对话的长度有可能会有1200轮,成本是巨大的。
过去时代对应的高并发通过大量流量,旁边放广告和电商的商业模式,不适应新时代了。
To C领域有很多变化,甚至未来To B和To C合在一起。我们在做新尝试,比如不再去提供免费流量,而是让每一次交互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05
允许AI也会犯错
第三件事,是我在这个时代下最大的感触,人们在很多方面的陈见和社会偏见逐渐破冰。而且它的速度非常快,甚至比科技发展的速度还快。
为什么谷歌没有先推出新的大模型技术?还有Open AI的创始人在谷歌没有办法推出产品,才出去创业的。在某种程度上,是谷歌深受一个案例的影响,微软的美国小冰上线推特,24小时被教成种族主义者,不得不下架。
从此以后,各大公司的伦理委员会变得非常庞大。甚至于当时的美剧《X档案》还以此事件拍了一集电视剧,我们深以为耻。
然而,今天这些社会偏见发生变化了,人们开始接受人工智能可以犯错。既然人们接受人工智能可以犯错,我们就有机会做更多的不犯错的事情。
但这领域背后不是借一个新技术就会自然而然形成,它需要基于对流量、商业模式的新认识,还要有很多新探索。
今天谁也不知道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AI To B的商业模式究竟是什么?以及,真正成功的AI To C的产品在哪里?
我也没有答案,但这也是最美妙的地方。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